桂林·抗战文化
作 者: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
出 处:漓水烽烟-纪念八路军办事处建立五十周年
1584(一九三九年二月)
各位是在此地研究对敌宣传工作和将来负有担任对敌工作的任务的,因此我想借此机会,来对各位讲一点敌人的政策,和他的企图,以及我们在前线应如何进行对敌的全面战争,以作各位同志的参考。
倭寇侵华三个时期
敌人侵略我们,并不是从九·一八以后才开始,乃是溯源很远,有四十年悠久的历史,根据一定的国策而出发,这国策自从明治天皇时期已定下,就是并吞中国,独霸东亚。从这国策之历史上看来,我们可将它割分为三个时期。
自甲午之战至九·一八止,可说是日本侵华的第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政策是“以华制华”的分离政策,主要的是用经济侵略来剥削中国,这是配合它国内情势而发生的,那是文治派抬头,资本家用这一政策,逐渐将产业发展起来结果对内引起军人的不满,对外与列强各产业国家作自由的商业竞争,以至订九国公约,参加华府会议,此一时期是日寇培养及发展国力时期,而我们也在这一时期认识了日寇的狠毒政策,如二十一条,五卅惨案、五三惨案、五四运动等,皆以抵货运动来与之抵抗,同时对内我们在政治上反对分离及割据的局面。
自九·一八至七七事变,可以说是日本侵华前第二时期,此时期的特征,是想“不战而胜中国”。它的内容是以政治侵略为主,即是欲以政治的手段,达到统治中国的目的,其国内情势,也发生变化而与之适应,军部势力膨胀,大独揽权,在东三省军人横行霸道,特务机构遍地皆是,在日本国内军人时带人捣乱,而与财阀资本家等发生冲突,以至造成了九·一五及二·二六等军人跋扈的事件,此时期之对外政策,是想排除欧美在华的利益,尤其英国在华北的利益,故他首先是对付英国,其次是对付法美,因此促成英美对我之援助,例如美国对我之棉麦借款,英国对我之经济援助,苏联对我之恢复邦交等事,造成英美法苏与日本对立之情势。至于中国,在此时期内,对日寇虽有局部的抗战,但主要的是在政治上努力从事于准备工作,用和平统一,精诚团结来建设与准备,因此遂发展到七七事变以后的时期。
自七七事变至现在,可说是日本侵华的第三时期,敌人知道中国已经和平统一了,根据日本国内情势及国际情势,他知道已不能用政治力量来侵略中国,在此时期中,敌人便想“一战而胜中国”,想一口气打下去,用战争来结束这问题,换言之,就是欲以武力来征服中国,使中国屈服于其暴力之下,在这一阶段中,其特点是:
一、在中国方面,用军事力量来征服。
二、在国内方面,政治上则以军阀力量为主领,来实施统制,财阀们在第二时期中与军部暗斗的结果,感到军阀力量的强大,因此在此时期内大部分苟且地附庸于军阀,他们想用对外发展的手段,来缓和内部彼此间的对立。
三、在国际方面,则不只露骨地排斥各国在华的利益,还要排斥各国在远东的利益。
我们根据上述的发展情形,可以总括地说,在军事政策上,第一时期可说是敌国军力发展时期,第二时期可说是加强国力时期,第三时期可说是使用国力时期。
倭寇侵华三种政策
说到这一使用国力时期,日本强盗原来的意思,本想很快地征服中国,使用中国人的人力物力来补充他自己的国力,以便再和英、美、苏联等国对抗。然而敌人走到这一阶段,却遇到了失败,因为国内财阀虽然附和军阀,但战争的结果却摧毁了日本千百万国民生活的基础,迫使国民走到死亡与饥饿线上,引起劳苦大众的反对,造成敌人新的广大的对立群。其次它原来想借中国的资源和人力来补充它的国力以便和英、美、法、苏对抗,独霸东亚,可是一年九个月来和中国战争的结果,却使它相反地大大削弱了国力,因为不能照它所预期那样很快地结束战争,使他愈战愈弱,死伤达到七十万以上,它原来的计划,以为只要动员三分之一的兵力,即可征服中国,可是事实上,它在华兵力,已经超过了原定计划的一倍以上,就是说敌寇总共所能动员的兵力不过百万,现在已经动员一百五十万左右,实已经到他的兵力分之二以上了,因此它不但不能利用中国的资源和人力来补充国力,用以对抗英、美各国,实际上它的力量,早已不能和远东有关各国的国力较量了。
其次说到财力方面,启用的公债都已达一百九十多亿,去年的战费达到七十亿以上,今年的预算,连临时追加预算起,共达到九十多亿,这种财力的消耗,是敌寇所担负不起的。
经济方面可明确,轻工业及手工业都被摧毁,失业者增加,军需工业生产,尚不要自己的消耗,军火及军需原料都从外国输入,煤铁须赖英、美输入,汽油棉花全赖美国供给,机械汽油则赖美、意两国,其他重兵器则赖德国供给。
敌人的消耗之巨大,实出人意料之外,在战场上,我们发现敌人所使用的炮弹已是最近昭和十三年所造,这告诉我们敌寇军事政策的结果,已使其军力已不及和远东有关的任何一国,因此他不但不能再和英、美、法、苏等国对抗,就是中国的持久抗战,它也有穷于应付之苦,它的内部由于对外侵略的结果,已经逐渐发生了恐慌,纷乱,动摇,可是我们中国呢?
日寇的侵略,却促进了我们空前未有的团结,全民一致的敌忾同仇,这是敌人从未估计到的。
总括起来,敌人对华侵略的政策,是由于“经济侵略”的政策转到“政治侵略”,由“政治侵略”转到“军事侵略”,可是这种侵略政策,都告失败了。
政治侵略宣告失败
明瞭上面敌人所决定的国策发展经过及根据这种国策的性质,我们可以再来讨论它所运用的军事战略如何了。
我们知道“战略是政略的继续”,战略的决定,是以一国的政策为基础的,日本的政策是想一战而胜中国,因此它所决定的对中国的战略可以说是“速战速决”的战略,但这战略,自占领武汉,中国仍能坚决抗战以后,已显露了整个的失败,诚然在表面上它不断地占领了许多重要城市。
根据军事学上的理论,胜利的决定,是需要具备下列条件的,即:
一、要消灭敌人的主力,使前方可打;
二、要占领敌人的土地,使后方可打;
三、要消灭敌人的意图使不敢再打。
第一,我们知道既然目前自动火器发达,但在军事学上欲达到迂迥敌人包围而消城之目的,必须要具有大于敌人数倍的兵力然后可,然而敌人对我广大的地域与多量的战斗力,根本上不能具备这一条件,并且他在兵力的运用上犯了个不可改变的错误——“逐渐增加”,例如上海战争时最初是用三师团的兵力,后来逐增至五师团、七师团、十一师团,最后十三师团,才使我军被迫撤退,华北之战、武汉会战,也是犯了同样的错误。为什么敌寇屡次这样地做呢?这是因为它还须要应付背后更大更强的敌人,因此它不敢把所有的兵力都使用于中国,然而事实上却又使它不得不被迫逐渐使用,这是它在对华作战的兵力运用上一个根本的矛盾,现在日寇在华的兵力已达三十三个师团。超过了它原先计划使用的三分之一很多,尚且不能征用中国,那么日本想依靠什么来歼灭中国的主力呢?它的战术是想用猛烈的火力来换取我们广大的人,即是他以火力的消耗来换取我们人力的消耗。不错,这一战术,它在第一期抗战中,上海、南京、忻口之役,都收到了相当的效果,不过这是因为在第一 期抗战中,我们欲保持城市和缺乏与敌人战斗的经验的缘故。事实上,火力是死的,人力是活的,我们得到了战斗经验以后,自然可以改变战术,不再上他们的圈套,因此在激战时,我与敌死伤对比为四与一,鲁南会战时为“三与一”,武汉会战时,即已减至“二与一”。现在各处的游击战争,我与敌兵力的死伤,已经达到“一与一”至“一与二”的对比了,敌人的这一战略和它的技术的运用,可说是根本失败。
第二,在第一期抗战中,敌寇想用占据我们的大城市,封锁各处海口的方法来屈服中国。但是敌寇这一方法又错误了,因为我们不象非洲的小国,或欧洲的工业国家,例如过去的阿比尼西亚、捷克,和如今的阿尔巴尼亚等国。我们是个广大农业国,她的特点,日本是不能吞并下去的,不论它如何轰炸我们的城市,破坏我们的交通线,和隔绝我们和海外的交通。在第二期抗战开始时,蒋委员长曾明白地告诉我们说:“中国抗战之胜利,不决于少数大城市之得失而系于广大的农村”。
现在又可说到经济封锁的效力如何了。
从来中国是一个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国家,正因为帝国主义的侵入,才打破了我们自给的经济状态,现在敌人封锁我们海口,正帮助了我们的抗战建国,帮助了我们农业的发展,使舶来品输入减少了,农业及手工业品的生产增加了,结果敌人的封锁海口,不过是使我们减少洋货的输入及金钱的流出而已。
第三,说到消灭我们的战斗意志这一点上,日寇用的方法是:一、树立伪政府;二、挑拨中国内部的团结;三、散放和平空气;四、孤立我国国际地位。上述四种方法,我们可以知道它又失败了,一,敌人所树立的伪政权傀儡,它的构成分子,是国民所最鄙弃的、最腐朽的、最堕落无耻的人物,绝对不能取得国民的信仰和拥护,甚至象汪精卫这种人,过去在中国虽然很有地位,但一经响应近卫的声明,被中央开除党籍以后,它的一举一动,就永远被国民所鄙弃了。
说到二,挑拨中国内部的团结,事实上却正得到相反的结果,敌人愈施挑拨的伎俩,中国人民愈明瞭敌人的险恶阴谋,因而更加团结。
领袖曾发表过驳斥近卫的严正声明,这可以说明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抗战到底的坚决意志,将近卫荒谬言论驳得体无完肤,使近卫不得不因此下台,由此可知我国人民不论信仰如何,过去党派如何,在此抗战期中,却只有更加团结,却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一“抗战必胜,建国必成”。
说到第三点,散放和平空气,也许是我们中国人民血液里素来就保存着和平的因素,因此尚有一小部分,过去未曾觉悟,妄想和平,苛且偷安,但正因为日本强盗散布了挑拨离间的谣言,发表了荒谬的和平宣言,才使中国人民警惕起来革新起来。最近中央努力推动的精神总动员运动,国民公约宣誓就是要我们彻底地扫去这种毒素,使我们精神焕然一新,这样敌人散放和平空气的阴谋,只得到相反的结果,只加深了中国人民对日本强盗仇恨的心理。
四,最后谈到孤立我国国际地位的问题,日寇曾在国际方面采取分化的政策,想来孤立我们,例如:一、对美采取拉拢政策,日本对美的经济关系,在东亚各国中,一直占着第一位,中美经济关系不及日美经济关系之重要。日寇所需要的军火,不仅飞机和汽车,需要美国供给,就是各种军需品的原料,煤、棉花、汽油等都须依赖美国,这一关系,实为美国孤立派的社会经济的基础,使他们声援日本,不愿干涉中日的战争。尽管罗斯福大总统是如何地同情中国,主张正义,但常受孤立派种种的牵制,孤立派所以如此声援日寇,实在还是为了自己的贸易关系而已,因此日寇拉拢美国是有根据的。
二、对英采取半硬半软政策。
日寇有时呼应德意两国在西欧的捣乱,在华恐吓英国。例如德国在西欧侵占捷克时,日寇也就乘机占领了海南岛,但日寇是很聪明的,他有时也曾用妥协政策来怀柔英国,使英国软化,例如关于关税问题,开放长江问题等等。
三、对法用恐吓政策,他对法国,简直不客气地实行打击,如关于海南岛的占领,拒绝法国的抗议等等。
四、对苏联用缓和政策,日寇虽早已知道迟早总须和苏联一战,但因力量的不够,亟力缓和这一战争的爆发,例如张鼓峰事件受了挫折后,就销声匿迹,又如最近的渔业条约改订事件对苏态度软弱等等。
五、对德、意则采取利用政策,我们知道防共协定的把戏,德、意利用日本之所得,还不及日本利用德、意之所得,日寇每俟德、意在欧洲闹事之际,就在东亚利用英法不能兼顾的形势,乘机打劫。
至此,我们又可以返过来看一看各国对我国的情形实际究竟如何。
美国,总统的政策是援华的。
英国,对我的政策在基本上是援助中国抗战,希望中国胜利的。
法国,因独自力量的不够,总是跟英国采取一致的步骤。
苏联,不用说她是绝对地援助和同情中国的,因为只有中国的胜利,才能使苏联除去日本的威胁,解决东方的问题。
由此,我们知道,日寇想使我们国际地位孤立的阴谋,并未成功,各国都是同情和援助我国的,而且由于我国的坚决抗战,各国对中国更加信赖和援助,同时也正因为国际的援助中国,使我国抗战愈益有利。因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说:日寇在军事上必胜的三个基本条件,都没有具备,而他所施行的政策,都已失败了。
既然失败了以后,日寇当然要想新的办法,新的政策,是否真象日寇声言的“长期战争”“百年战争”呢?事实上,虽然的确迫使日寇不得不如此,可是日寇本身并没有这一决心,即是说他并不是表示他要进行百年战争,而是一,表示他的悲哀,二,他想籍此来进行精神总动员,以兴奋国民的精神,和要求国民的耐心忍受而已,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敌寇对我战略的发展过程,和我国粉碎它这一战略的对策,即最初日寇想“速战速决”,我国对付它的是“战而不决”,其次日寇想“速战速和”,我国是“不决不和”,现在它则想“以战养战”,这一新政策的转变,乃是更进一步的想达到利用中国占领区内的人力物力来对付中国。
上一篇:抗战文化在桂林
下一篇:桂林文化活动出现空前的活跃
桂林·抗战文化 桂ICP备06000626号 技术支持:万卷文旅&人人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