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抗战文化
作 者:钟小钰
出 处: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文集(五)
1483抗日战争时期,桂林的出版事业十分繁荣,报刊杂志业发展很快。原先被人喻为“文化的沙漠”的桂林,迅速成为战时大后方的重要抗日文化中心,并开创了盛极一时的抗日文化运动,也是构成桂林文化城的重要标志之一。
报纸和期刊业是抗战时期桂林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繁荣,与整个抗战文化运动相关联,它的导向,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工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本文试对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报刊繁荣的主要表现、思想倾向以及在不同时期中报刊的活动特点作些初步的探讨。
报刊繁荣的主要表现
1938年10月,武汉、广州继东北、华北、华东等地的重要城市相继沦陷后也告失守,大批进步文化人士,从外省陆续转移到桂林。他们在桂林或继续出版原有的报刊,或创办新的报刊,桂林报刊业呈现一派蓬蓬勃勃的景象。
救亡日报社展品-报纸
抗日战争以前,桂林出版的期刊仅有80种,报纸一两种,在整个抗战时期,报刊出版猛增至近300种,报社达10余家。就期刊而言,据不完全统计,除刊期不明的71种外,月刊有115种,半月刊48种,双月刊2种,季刊16种,旬刊12种,周刊20种,不定期的有5种,三日刊3种,特刊、日刊各1种。在这些期刊中,按学科分类有: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学、美术、戏剧、音乐等内容,按社会层面分有:青年、妇女、少年儿童等。其总数是抗战前的3倍多。这些刊物在桂林创办或复刊的时间,多在1938~1943年期间。其中除6种期刊创办时间不明外,以1940年为最高峰期,1939、1941年次之。报纸的创办或在桂林复版的时间多在1938~1942年间。此外,设在桂林的新闻机构有国际新闻社、中国青年记者学会桂林分会、战时新闻社、中央通讯社桂林分社、西南新闻社、民众通讯社、南方通讯社和广西摄影通讯社等十来个。
新知书店、中国青年记者协会、国际新闻社的部分女同志于桂林合影
广西学生军团机关报《曙光报》
从报刊的主办者而论,有国民党系统主办的《中央日报》、《扫荡报》、《阵中日报》、《广西日报》、《桂林晚报》、《西南青年》、《广西妇女》、《阵中画报》、《基层建设》、《前锋》、《抗战时代》等;有中共中央在国民党统治区创办的机关报刊《新华日报》以及《救亡日报》、《国民公论》、《群众》等;有在党的领导和影响下以进步文化人为骨干所创办的,如《半月文萃》、《十日文萃》、《世界知识》、《时代中国》、《野草》、《文艺生活》、《中国农村》、《力报》等;有许多抗日救亡团体办的刊物,如广西省学生抗敌后援会编辑出版的《歼敌》,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办的《抗战文艺》,广西建设研究会办的《建设研究》、《时论分析》,广西各界抗敌后援会主办的《克敌》,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主办的《木艺》,广西省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主办的《广西学生》,广西省会学生抗敌后援会办的《学生岗位》,中华全国漫画作家抗敌协会和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办的《漫木月刊》。有宗教界人士主办的,如伊斯兰教的刊物《月华》,佛教学会主办的、集佛学、政治、文学的综合性刊物《狮子吼》,还有国际反法西斯战士在桂林出版的刊物,如日本反战作家鹿地亘主办的《人民之友》,朝鲜义勇队的《朝鲜义勇队通讯》。
“文协”会报《抗战文艺》
实学书店出版发行的《谈天说地》
新光书店出版发行的《科学的艺术论》
新光书店出版发行的《知识的应用》
新光书店出版发行的《世界的散步》
当时,在桂林出版的报刊,其出版形式也多种多样。报纸有周刊、三日刊;日刊、期刊有季刊、双月刊、月刊、半月刊、旬刊;周刊、三日刊、日刊、特刊、不定期刊等。如报纸的周刊有《星期导报》、三日刊有《小春秋》、日刊有《广西日报》、《新华日报》、《力报》、《桂林日报》、《救亡日报》等。期刊的季刊有《广西统计》、《广西教育》、《汉中训导》、《广西医刊》、《广西企业》等;月刊有《时论分析》、《新文化》、《狮子吼》、《文化杂志》、《教育与民众》、《人世间》、《抗战文艺》、《漫木月刊》、《广西妇女》、《少年之友》等;半月刊有《世界知识》、《国民公论》、《东方战友》、《抗战时代》、《农村生活》、《抗战文化》、《半月文艺·半月新诗》、《音乐阵线》、《西南青年》、《少年战线》等;周刊有《全面抗战》、《克敌》、《动员》、《国防周报》、《国际新闻通讯》、《前导》等;旬刊有《十月文萃》、《朝鲜义勇队通讯》、《黎明》、《新道理》、《建设干部》等;三日刊有《前导》,不定期刊有《广西文献集刊》、《文学批评》、《现代艺术》等。
《救亡日报》社展品
报刊的内容,大致可分综合性和专业性两类。综合性的报纸有如各种日报以及《力报》、《大公报》、《扫荡报》等。专业性的有《戏剧日报》、《工商新闻通讯》。综合性期刊有《建设研究》、《国民公论》、《东方战友》、《十日文萃》、《狮子吼》、《文化杂志》、《半月文萃》、《抗战时代》等,专业性的有:《中国农村》、《中国工业》、《会计期刊》、《广西农民银行》、《广西企业》、《儿童教养》、《中国诗坛》、《文艺杂志》、《文学报》、《人世间》、《新音乐》、《戏剧春秋》和《中学生》等。
广西建设研究会的会刊《建设研究》
若按出版地划分,则有在桂林出版和在外地出版但在桂林设立分销处或翻印出版的两类。当时在桂林设立分销处的有:重庆的《新华日报》;在桂林翻印出版的有:重庆的《群众》、《全民抗战》、《文艺阵地》、《读书月报》;延安的《解放》、《文艺战线》、《中国青年》;新四军的机关刊物《抗敌》等。除此之外,还有专门介绍世界局势的种种见解,汇集国外各种新思想、新知识的刊物,如《翻译杂志》等。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在这些文化阵地上战斗过的,有1000多名著名的文化人。他们当中,既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工作者,又有文学家和艺术家,既有来自东北、华北、华东各沦陷区的文化名人,又有在他们的帮助下崛起的桂林进步文化人。正是这批文化人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文化大军,在党的领导和影响下,作为桂林文化运动的中坚,广泛团结各党派、各阶层人士,积极投身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文化运动中。
时任广西省参议院高参的李任仁及其在乐群社招待来桂文化人的报道
综上所述,抗战时期桂林的报纸和杂志,无论从报刊的主办者,报刊的出版形式或报刊的内容来说,都呈现出丰富多彩而又空前的蓬勃气象,并且随着抗日战争形势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的渴求,报刊为团结人民,抗日救国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上一篇:抗战文化在桂林
下一篇:桂林文化活动出现空前的活跃
桂林·抗战文化 桂ICP备06000626号 技术支持:万卷文旅&人人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