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抗战文化
作 者:李建平
出 处: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文集
703抗战时期,桂林音乐界曾举行过多次颇有影响的音乐会以及其它音乐活动,现将其中一些做些介绍:
(一)张曙追悼会和张曙殉难纪念会。
1938年12月24日,音乐家张曙在桂林遭日机轰炸,不幸遇难。当时,正处于三厅撤离桂林,前往重庆前夕,在三厅的主持下,12月26日举行了张曙葬仪,还来不及进行追悼会,12月27、28日,三厅机构相继撤离了桂林。以后,桂林音乐界才举行了追悼会及纪念会。张曙追悼会是由林路发起,于1939年2月10日举行的。追悼会上,演唱了张曙遗作《壮丁上前线》等歌曲。1939年12月24日,桂林音乐界为纪念张曙逝世一周年,又举行了纪念大会。纪念会由抗敌演剧九队队长吴获舟主持,李仲融报告了张曙生平。当日的《救亡日报》,出版了“音乐家张曙殉难周年纪念特刊”。1942年,田汉在桂林期间,与孟超等人前往南郊凉水井墓地,经过多次周折,才找到了因工厂建设而已遭毁坏的张曙墓。在田汉的倡议下,桂林音乐界于1942年12月24日张曙逝世4周年忌日,在张曙墓地前举行了野祭张曙活动。野祭活动后,全体人员又演唱了张曙遗作《壮丁上前线》,《日落西山》两首歌。这些活动,寄托了后人对死者的哀思,表达了音乐工作者们决心以张曙的精神,去完成抗战救亡的伟大事业的心愿。
(二)1938年广西音乐会第五次演奏会。
广西音乐会成立以后,曾多次举行演奏会,深得桂林各界人士好评。1938年11月27日,为欢迎武汉、广州沦陷后撤来桂林的文化人,广西音乐会举行了第五次演奏会。演奏会在省府大礼堂举行,到会听众达1500余人。演奏会节目有:男女混声四部合唱《旗正飘飘》、《冲锋歌》(吴伯超作曲),合唱赋格曲(即《诔乐》之一“伟大的战士,光荣应归于你!”)(吴伯超作曲)、《抗战到底》、《抗敌歌》,女声四部合唱《暮色》(郭沫若诗,吴伯超曲),女声三部合唱《山在虚无飘渺间》(清唱剧《长恨歌》之一乐章,黄自作曲),还有钢琴、小提琴独奏等节目。据报载,演奏会上演唱的抗战歌曲,“慷慨激昂,颇能激发抗敌情绪”。
(三)1939年广西音乐会第七次演奏会。
1939年2月7、8两日,广西音乐会为响应“伤兵之友运动”募捐,举行了该会第七次演奏会。演奏会上,合唱队的百名队员的大合唱最为激动人心。合唱指挥为吴伯超,钢琴伴奏为陆华柏,演唱了吴伯超的《中国人》、陆华柏的《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和《抵抗》等歌曲。这几首歌均是尚未发表首次演唱的。儿童歌咏队在白先慧的指挥下,演唱了三首齐唱,其中《我们都是小飞行家》,亦系胡然作词,吴伯超作曲的新作。林路在会上演唱了《伤兵之友歌》,这是钟期森(作词),吴伯超(作曲)专为此次“伤兵之友运动”募捐演奏会而作的。胡然演唱了陆华柏的新作《勇士骨》和他自己作的《抗战必胜歌》。狄润君演唱了《长城谣》和黄自的《热血歌》。器乐演奏方面,演奏了四首具有古典风味的作品:修贝尔特的C大调交响乐第二章《行板》,海登的a小调《米奴哀特》,巴赫的《舞曲》,贝多芬的C大调交响乐《终曲》。此外,还有白玉格的钢琴独奏《即席作曲》。此次演奏会“每晚均告满座。演奏节目大部分被要求‘再来’,情绪堪称热烈”。协助举办这次演奏会的还有抗敌演剧九队,中国救亡剧团,中央无线电电工器材厂歌咏队等团体,它们的合作演出表现了艺术工作者的团结精神。
(四)1939年广西省会国民基础学校抗战歌咏比赛会。
1939年5月1日至3日,广西省教育厅在桂林进步音乐界的支持下,举行了国民基础学校抗战歌咏比赛会。比赛会以学校为单位,分指定乐曲和自由选择乐曲两种进行,演唱了以下歌曲:《最后五分钟》(陆华柏)、《蚂蚁》(陆华柏)、《啦啦歌》(胡然)、《好国民》(陈田鹤)、《春耕歌》(时玳)、《木马》(陈田鹤)、《爱国的家庭》(吴伯超)、《我们都是小飞行员》(吴伯超)、《小工兵》(陆华柏)、《向前冲》(铁克)、《打铁歌》(胡然)。担任这次比赛会评判人的是:发声评判人胡然、呼吸评判人陈玠、音阶评判人陆华柏,节奏评判人吴伯超,速度评判人谢绍会、拍子评判人许淑彬,咬字评判人包惠根,纯熟评判人吴伯超、态度评判人吴振民、表情评判人钟惠若。5月7日,举行了授奖会。此次比赛,既扩大了抗战歌曲,的宣传,又促进了儿童们对音乐的兴趣和演唱技能的提高,在抗战歌坛上是颇有意义的。
(五)1940年7月抗战三周年音乐会。
由乐群歌咏团和国防艺术社合唱团联合举办的抗战三周年音乐会,于1940年7月7日在桂林新华戏院举行。此次音乐会的节目,除抗战新歌演唱及广西省立特种师资训练班表演的广西少数民族歌舞外,最重要的是演唱冼星海的《黄河本合唱》。演唱《黄河大合唱》的合唱团由乐群歌咏团和国防艺术社合唱团的成员以及一些中学歌咏队队员共两百多人组成。大合唱的指挥,由林路,刘式昕担任,每一段歌前面的话白和第三段《黄河之水天上来》由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的叶方和成庆生担任朗诵,使《黄河大合唱》的演出更为生动感人。这次演出,是《黄河大合唱》在桂林的第一次公演,合唱阵容之大,歌曲气势之磅礴,给桂林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继7月7日第一次上演后,应听众要求,合唱团又在新世界电影院演出了一次。为配合这次音乐会的举行,林路等人还以“桂林音乐界纪念‘七·七’三周年音乐筹备会”的名义,印了一本《七·七之歌》的纪念册,内容包括音乐会的节目单,演唱的十首新歌和歌舞节目的解说。林路为这纪念册写了《用工作来回答与感谢》的序言。
(六)1941年6月的“千人大合唱”。
皖南事变后,桂林抗日文艺运动陷入低潮。桂林进步音乐界为推动救亡音乐运动的复苏,利用一次在学校和青年中开展文化宣传的机会,组织了一次规模浩大的抗战歌曲演唱活动,这就是1941年5月28日由16所学校和团体参加的“千人大合唱”。此次活动在市体育场举行,音乐界林路,廖行健,白宁、曾嫩珠、区慕坡等人参加了活动。演唱的节目,大多是抗战爱国歌曲,如《洪波曲》、《我们是中国人》、《欢送勇士们》、《我们的祖国》、《最后胜利是我们的》、《反投降进行曲》、《向前冲》、《喀秋莎》、《打倒日本鬼》、《中国人民大团结》、《吕梁礼赞》、《保卫黄河》、《焦土抗战》、《国旗歌》等。最后,全场7000余人齐唱《义勇军进行曲》,“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战斗歌声,久久在桂林城上空回响。此项活动,在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时局处于分裂,倒退、投降的危机时刻,重新竖起了抗战的旗帜,振奋了人民的斗志,其作用是应当得到肯定的。
千人合唱抗日歌曲
(七)1942年7月的“聂耳逝世七周年纪念会”。
1942年春夏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香港,上海等地撤出的大批文化人相继到达桂林。为研究新形势下的抗战音乐工作,由李凌发起,以新音乐社桂林分社的名义,邀请西南各地音乐工作者来桂林召开以纪念聂耳逝世七周年的名义而举行的音乐工作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桂林音乐界的马思聪,林路,徐迟,郭可诹,甄伯蔚、姚牧、石嗣芬,陈慧芝,宗炜,马卫之,陆华柏(特邀),柳州音乐界的舒模、力丁,曲江音乐界的徐洗尘、林韵,长沙音乐界的高重实等,共50多人。会议的主要内容,一是讨论有关新音乐的一些问题及今后的工作,二是检阅一年来的创作成果。田汉在会上作了聂耳与新音乐运动的演讲,强调了聂耳在学习与工作上的刻苦精神。欧阳予倩也在会上做了发言,希望西南音乐界人士相互加强团结,加强自我教育。陆华柏在发言中则谈到他两年前在,《扫荡报》上发表,后来引起争论的那篇关于“新音乐”的文章,他说争论系“由误会而引起”,自己“原无成见”,并“希望今后在工作学习上得以团结一致”。孙慎代表新音乐社发言,“表示愿与全国音乐界团结合作,共同致力于抗战建国。”这次会议,在西南音乐界中统一了思想,加强了团结,效果是好的,对新音乐运动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会上,还决定将西南音乐界一年来的创作成果,结集出版,后编成《新音乐歌集》一册,以“新音乐月刊副本”的形式,于1943年1月出版。
三、张曙、林路、陆华柏等人的创作活动
在左翼音乐运动的救亡歌咏运动中作出了杰出贡献的音乐家张曙,抗战爆发后,参加了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工作,与冼星海一道负责救亡歌咏运动的组织领导工作。1938年12月17日,张曙随三厅撤退到达桂林。12月24日,他在日机的轰炸下不幸殉难。张曙在桂林只生活了7天。
张曙遗作《我们要报仇》
张曙殉难时,年仅29岁。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他创作了近200首歌曲。他的作品,抒写时代声音,充满革命激情。那热情奔放的《保卫国土》,激昂悲壮的《还我山河》、悲愤沉毅的《壮丁上前线》等救亡歌曲,在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中,成为广为传唱的作品。张曙到桂林后,在着手开展桂林群众性歌咏活动的同时,又创作了《负伤将士歌》:
谁不爱国?!谁不爱家?!谁没有热血?!谁愿意做牛马?!我们要报仇,我们忍不下,带了花又算什么?日本兵,谁怕他,你要把他杀,叩头喊爷爷!打了两年多,他骑虎势难下。我们人又多,我们地又大,我们越打越坚强,他们越打越害怕!总有一天,叫他们个个回老家!兄弟们,伤好了再去打!杀他一个就够本,多杀几个都赚了他!要干到底,才是好汉,要干到底,才能建立大中华,才能建立大中华!
这首歌,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表达了中国人民抗日杀敌的决心,成为张曙抗战歌曲代表作之一。
1938年12月24日上午,张曙由住地来到三厅驻地桂林中学,与林路同志一道商量了音乐工作,接着,又谈起了头天晚上赶写的一首歌词。歌词的前面四句是:“十二月里吃凉水,点点滴滴记在心。日本鬼子的仇和恨,此生不报枉为人。”中午,他赶回家中,遭遇日机空袭,他和四岁的爱女远真倒在了血泊中!
张曙逝世后的第二天,军委会政治部三厅及所属团队和桂林音乐界人士一道举行了张曙葬仪。葬仪由三厅厅长郭沫若主祭。郭沫若在祭文中说:“做救亡工作的人都应像张曙同志一样为了国家的工作,而牺牲了自己。我们要拿张同志的工作精神,当做我们以后工作的目标!”郭沫若还亲自题写了碑文:“音乐家张曙父女之墓”。
以后,桂林市音乐界人士曾多次举行纪念张曙音乐会。1940年9月3日,在重庆文化界举行的张曙追悼会上,周恩.来高度赞扬了张曙及广大文化战士在抗日救亡斗争中所做出的成绩:“这文化战线包括着文艺、诗歌,漫画,木刻、音乐各部门,给全民的抗战起了伟大的作用。救亡歌咏便是最明显的,代表了大家发出了反抗的怒吼,代表了大众发出了团结的呼声。张曙先生便是这样的工作者中的一个,这功绩是永远不磨灭的。”周恩来的赞语,是对张曙一生革命音乐活动的最好的评价。
林路,1938年5月在武汉参加三厅工作,1938年12月17日与张曙同日到达桂林。张曙逝世后,林路:留桂参加了桂林行营政治部第三科的工作,主管音乐宣传工作。以后曾担任广西建设干部学校音乐指导,乐群歌咏团音乐指挥。林路在桂林,除编辑有《每月新歌选》12期, 《音乐阵线》3期外,还创作有《到游击队里去》、《战士的埋葬》、《江汉渔歌》、《萤火虫之歌》等作品。如果说,林路在创作上的成绩还不很突出的话,他对音乐工作所写的一些理论指导性文章,倒是在当时较引人注目的。他在《每月新歌选》第1期上所写的《请音乐家下凡》一文,阐述了音乐工作与民众,与抗战紧密结合的重要性,在桂林文艺界产生反响,《救亡日报》桂林版曾将该文转载发表。他在《给热心作曲的同志们》中,论及了正确世界观对创作的积极指导作用问题。他说:“作曲有两个要点,第一是‘思想’。第二是‘技巧’。……所谓‘思想’,主要的是理解力和想象力,当我们要为一首歌词作曲的时候,我们不仅要理解那歌词的字义与含意,而且要充分地理解那歌词在目前政治上所能产生的影响,因而有所取舍。……有了正确政治认识,就是你的思想有了指南针,制曲的时候,才有标准,依这标准来发挥你的想象力,你作的曲子才能有价值。”林路的这些理论文字,对当时的音乐工作及音乐创作,是有一定启发和指导意义的。林路当时还写有一些作品评论。如对《军民进行曲》上演所写的《祝上演》等。
陆华柏是到桂林较早的一位音乐家。1937年夏,陆华柏与张源吉、沈承明,杨振锋,祁文桂在南京组成室内乐演奏小组,取名“雅乐五人团”,经徐悲鸿介绍,来到,桂林。在桂林举行了以器乐节目为主的几次演奏会,得到了桂林各界人士的好评。同年冬,陆华柏在国防艺术社和抗战歌咏团担任了歌咏训练指导工作,并在这时创作了以后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的独唱曲《故乡》。1940年3月后,陆华柏应欧阳予倩之邀,担任了广西省立艺术馆音乐部合唱团和管弦乐队指挥。陆华柏在桂林,不但组织与参予了多次音乐会及其他音乐活动,包括音乐教学活动,在其间担任了重要角色,而且,创作了一批较有影响的抗战歌曲,如《军民合作歌》(雷嘉词)、《广西学生军歌》(李文钊词)、《从军乐》、《壮丁上前线》(常任侠词、张曙原作,陆华柏编为四部合唱曲)、 《磨刀歌》(章泯词)、《勇士骨》(胡然词)、《挖战壕》(胡然词)、《巩固统一歌》(汪辟疆词),《军民联欢歌》(老舍词),儿童歌剧《玩具抗日》。他还接受桂林诗人们的委托谱写了纪念屈原的大型声乐套曲清唱剧《汩罗江边》(伍禾词),而他最有影响的创作,是1939年底桂南昆仑关战事期间所创作的群众歌曲《保卫大西南》。这个词曲均由陆华柏所作的齐唱、四部合唱作品,气势雄浑,曲调高亢。歌词写道:“保卫大西南!保卫大西南!不论后方,不论前线。保卫大西南!保卫大西南!军民合作,打成一片。游击战,阵地战,诱敌深入一鼓歼,你出力,我出钱,空室清野意志坚。保卫大西南!保卫大西南!伟大的胜利就在眼前!”这首歌曾由艺师班学生到街头宣传演唱,以后,桂林一家报社印成活页歌片1万份散发于社会,一时间,桂林全城和昆仑关前线、后方都唱起了“保卫大西南!”陆华柏在桂林居住到1943年才离开去福建(1941年曾到湖南乡间养病一年)。从他在桂林的整个活动内容看,他为桂林救亡音乐运动的开展(包括音乐教育方面)是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做出了一定贡献的。
新音乐社的舒模,联抗,孙慎,力丁等人当时主要在桂林附近的柳州工作,但不时前来桂林活动。舒模当时创作有《保边疆》(湘棠词)、《同盟军进行曲》(湘棠词)、《孩子,你去吧!》(时玳词)、《军民合作》、《保卫家乡》、《破路歌》、《慰劳将士歌》等作品。他的流传最广的作品是创作于桂林的《你这个坏东西》。歌词痛斥了四大家族“囤积居奇,抬高物价,扰乱金融,剥,削人民”的罪行,在国统区内,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共鸣,一时间广为传唱,不时可以听到人民“你、你、你、你这个坏东西”的愤然歌声。舒模当时在群众音乐工作方面也颇有成绩。他不仅在柳州、桂林两城市中指导业余歌咏组织开展活动,教唱抗战歌曲,辅导音乐知识,而且,还曾深入宾阳战地及靖西,龙州等边境地区组织当地群众歌咏组织,教唱抗战歌曲,在西南一带,尤其是广西境内,深有影响。当时报刊曾说:“西南歌咏工作青年对舒氏至为敬佩。”力丁也是当时创作勤奋的一位,他写有《青年礼赞》、《战地之春》(安娥词)、《路》、《秦始皇和岳飞》等作品。他的《五月礼赞》,采用民歌曲调,婉转优美,艺术感染力强,充满对祖国强烈的爱和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歌词写道: “水上的荷花一年一度开哟,五月的纪念一年一度来哟,……抗战五年来,荷花五次开,青年的伙伴,越打越壮,祖国的力量,越打越强。……哎咳哟你日本鬼子你别开怀哟,你命难捱哟,我们一定要把你赶下海。把鬼子赶下海,让五月的鲜花在祖国的原野,永远地开来永远地开!”联抗的作品有《一条道儿长又长》(黄凌词)、《夜歌》(于叶词)、《飞行颂》(津道词)、《阳光》(华丽词)等,孙慎的作品有《我们是民族小英豪》(何家槐词)、《募寒衣》(吕壁如词)、《高歌前进》(侯甸词)、《好爸爸好妈妈》(吕壁如词)等。这些紧密配合抗战斗争实际,充满抗战激情的救亡歌曲,在当时是起到了鼓舞大众,服务于抗战的战斗作用的。
广西,作为“歌海”,桂林音乐界人士十分重视民歌的搜集,整理和介绍。广西艺术师资训练班主办的《音乐与美术》杂志,曾刊载了“民歌问题”特辑,载文探索民歌艺术及发展问题,在桂林的音乐会上,也不时演唱广西民歌,表演民族舞蹈。当时在广西艺术师资训练班学习的音乐工作者陆平,是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的一位。他深入民间搜集民歌过程中,不仅注意搜集传统民歌,而且十分重视群众中新产生的抗战新民歌。他曾在学生军中生活了一年半,采集了一批抗战新民歌,《打日本》一首;即是这样的作品,是他在桂南的宾阳至都安路上听脚夫所唱的。歌中反映了民众战时的思想觉悟与真实情感,是一首极有意义的民歌。他采集的《玉林民歌》,也是这一类作品。陆平还将他采集民歌的工作体会写成《关于采集民歌》一文,发表于《音乐与美术》第10期上。他的民歌采集工作,丰富了桂林救亡音乐运动的内容。
(本文曾请陆华柏教授看过,并经他订正、补充了若干史实,谨致谢忱。——笔者)
原载《艺术探索》,1988年第2期
上一篇:抗战文化在桂林
下一篇:桂林文化活动出现空前的活跃
桂林·抗战文化 桂ICP备06000626号 技术支持:万卷文旅&人人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