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抗战文化
作 者:黄泽佩
出 处: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文集(五)
1591把众人的希望
从今天寄给明天
把光明的消息
从明天寄给今天
——严杰人《祝福》
一
在我国现代灿烂诗歌星空的南方,出现过一颗曾为人们注目、亮度很高、光彩鲜明、很有希望的新星。这,就是而今鲜为人知的青年诗人严杰人(1922-1946)。作为本文引子的严杰人的四个诗行,既可做为他革命战斗的短暂一生的写照,也可作为他的诗歌创作主要精神的概括。
严杰人,原名严爱邦,严杰人是他的笔名。广西宾阳人。出生于农民家庭。他的家乡,如他在诗篇《祝福——呈给征军》里所唱的一样,是“四季长青的山乡”。那里,有喜唱山歌的习俗,是广西歌海中一片翻腾不息的浪花。自幼聪明好学的严杰人,小时候便会唱能背好些山歌。讲故事和听故事,在他的家乡,也是一种长盛不衰的风尚。童年时代的严杰人,便是在山歌和民间故事的熏陶中度过的。
读小学低年级时,有一次,小杰问他的父亲:“阿爸,我的名字是什么意思?”“邦就是国,爱邦就是爱国。”父亲给他作了解释。从此,“爱邦就是爱国”这句话,便像会发芽生根的种子,深深地埋在小杰人的心里。学校放假期间,每逢绵雨天气,抑或天寒地冻,不能外出游玩的时候,小杰人总是和跟他年岁不相上下的几个小兄弟叔侄,集中在一间屋里各读各的书,有时还展开比赛,看谁读得多、背得快。
小杰人在炎苍乡读高小时,他的作文成绩全班最好。每次发作文本子,老师都要小杰人用另纸重新抄写一份,老师重新圈点和加上评语,用来“贴堂”,让全班同学观摩。
国家的内忧外患,阶级的压迫剥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进步老师的启迪,这一切唤起了严杰人强烈的爱国意识、革命情绪和求知渴望,使他在少年时代就开始思考人民的命运和祖国的前途。
1935年秋,严杰人考入生源来自宾阳、上林、迁江三个县的广西省立宾阳初级中学,来到离家30里远的县城读书。在国文课和课外阅读的学习中,他对新诗、新散文、新小说等“五四”以来的我国新文学作品,发生了特别浓厚的兴趣。在学校里,他发起并组织了有汉、壮等民族学生参加的“奋流(按:奋发有为,形成潮流之意)文学研究会”,阅读课外文学作品,搜集民间歌谣和民间故事,研究文学问题,出版文学墙报。他,思想进步,爱读鲁迅的小说和散文、郭沫若和艾青等革命诗人和进步作家的作品,也读过一些进步的社会科学论著,并且勤于思考勤于练笔。他的文学习作,有好些篇发表在《广西日报》文艺副刊上。那时,他才十三四岁。
1939年春,严杰人因会考成绩优异而升入广西省立桂林高级中学(那时这所学校已建有中共地下党支部),从广西南部到广西东北部当年有“文化城”之称的省会桂林来读书,成绩仍然是出类拔萃。“文化城”的桂林,文人荟萃,光是先后到过桂林工作和留居桂林避难的广西和全国各地的诗人和诗作者,据统计,便约有700之多。来到桂林后,在书店林立的一条街道上,嗜书如命的严杰人,高兴地买到了《共产党宣言》和《国家与革命》两本马列著作,以及毛泽东的《论新阶段》、《论持久战》和《新民主主义论》。
1939年冬,严杰人出人意料地以最好的成绩考取了《广西日报》外勤记者,中断了他的学生生活,并得以结识范长江、周钢鸣、芦荻、林林、黄药眠等著名作家和诗人,还加入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时年17岁,是进步文艺运动最年轻的一名成员。同时,他还与他年岁稍大一些的青年作家和青年诗人曾敏之、彭燕郊、洪道、施征军等结为挚友。
《广西日报》招考外勤记者,要求参考人员当场按规定时间,写作一篇题为《警报声中的桂林》的散文。面对试题,严杰人潜心构思,文思泉涌地挥笔抒写。时间快到时,他的一篇800字左右、紧扣题意的散文已经写了出来。他从头看了一遍,订正了个别字句,才不慌不忙地交上答卷。评卷的几位作家,才读了开头的几句,便高兴地拍案叫好。他们认为这开头的几句,捕捉和表现生活细节十分准确生动,战争的时代气氛和人民在警报声中的情绪和行动都跃然纸上。再读下去,大家都感到构思巧妙,布局合理,主题积极,文笔清新流畅。他们真没想到这位才17岁的高中一年级学生,会有如此厚实的写作功底和写作能力。严杰人的“神童”之誉,盖自此始。
严杰人进入《广西日报》不久,桂南邕宁、宾阳交界处的昆仑关战役的枪炮声,正在打响。严杰人被报社派为战地记者之一,随大报人范长江领队的桂林文艺、新闻桂南前线慰问团,到了桂南前线进行新闻采写。同时到达昆仑关战地的,还有日本著名反战作家鹿地亘领队的、对日军进行播音策反宣传的日本反战工作人员坂木秀夫等一行7人。参加这次战役的我方军队,有为三次攻克昆仑关立下赫赫战功、尔后在缅甸战场英勇殉国、毛泽东为之写下《五律·海欧将军千古》挽诗的戴安澜等数以万计的爱国将士。严杰人参与了由黄药眠执笔完成、报道戴安澜的第二00师抗敌将士们斗争生活的《邕宾路上的奇袭》的通讯写作。1940年1月16日,严杰人发表论文《略谈年轻的文学形式——报告、速写和通讯》,刊登在《救亡日报·文化岗位》上。
结束前线的采写和慰问,严杰人随团回到桂林,经过反复酝酿,精心构思,陆续写出《夜袭》、《邕宾路上》、《指挥所里的参谋长》、《将军》、《播音部队》等一系列直接描写抗战题材的优秀诗作。率先填补了国统区诗坛前此没有“直接描写前线、描写战争”的空白,为扭转“一般诗作者描写抗战,大都从侧面着笔”的局面开了先河。
1940年春,严杰人开始参加中国共产党在桂林的地下革命活动。并从1941年起兼任桂林高中和逸仙中学的语文教师。
皖南事变发生后,军统、中统的国民党反动势力插手桂林。形势的恶化使严杰人不得不暂时离开桂林,辗转于平乐、南宁和柳州,除任当地中学语文教师和参与当地报纸编辑(1943年9月任南宁《曙光报》副刊编辑)外,还埋头搜集广西中南部汉、壮等民族民间歌谣和民间故事,从中吸取表现技法等方面的民间文学营养,赓续他已干了两三年的诗歌等方面的文学创作。
1943年冬,严杰人奉召回到桂林《广西日报》社。1944年7月初,严杰人与他的挚友洪遒、彭燕郊、征军等,在桂林参加了由田汉组织的一次规模盛大的“国旗献金大游行”。严杰人、彭燕郊等在队伍中带头高呼抗战爱国口号,把嗓子都喊哑了。
1944年9月,湘桂大撤退,严杰人和芦荻、华嘉、彭燕郊等人经柳州,取道贵州,在贵阳滞留若干时日,与“文协”贵阳分会同仁和爱国青年稍事接触交谈,便转到重庆。12月16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总会举行茶会,欢迎后撤来渝作家宋云彬、严杰人、彭燕郊、华嘉等。
1944年12月30日,法国伟大作家罗曼·罗兰病逝。1945年1月25日,《新华日报》出《追悼罗曼·罗兰特辑》,刊发了三篇诗文,其中题为《呼吸英雄的气息》是严杰人的作品。3月25日,严杰人出席了重庆文艺界追悼罗曼·罗兰的大会。
在重庆,严杰人任蒋经国手下青年军《正气日报》文艺副刊《新地》编辑。抗战时期国统区的报纸,经常有这样一种情况,由于所属政治派系不同,要闻版和社论都是不说真话,有些还有反动或反共言论,但其文艺副刊却是进步的。《正气日报》及其副刊正是这样的一种情况。严杰人约写和编发于《新地》上的,都是进步作家诗人的稿子。有一次,他还到离重庆几十公里远的壁山县城,当面向青年诗人何钟辛和丽砂约稿。
日本投降前夕,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总会,于1945年4月间,在重庆筹备换届改选领导机构,严杰人被推举为候选人。在候选人名单上,严杰人和郭沫若、茅盾、老舍、胡风等好些著名文学家的名字排在一起。这足以表明严杰人的文学活动和文学成就,是得到了文艺界的普遍认可与充分肯定的。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斗争形势尖锐复杂。1946年5月底,严杰人自告奋勇要参军,加入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东江纵队。6月30日,随东江纵队撤到大鹏湾,在沙鱼涌登上美国的运输舰北上;7月5日,严杰人抵达山东烟台解放区,初步实现了要到解放区来的夙愿。令人惋惜之至的是,严杰人风尘仆仆地踏上解放区的热土,在解放区明亮的天地里,尚未得以实现他在《别离歌》中说的“为建造人类新的伊甸园的工作,为新的伊甸园奠基,加进一块坚固的砖石”,更未得以实践他投身建设社会主义繁荣富强新中国的无比远大理想,由于旅途劳顿,疟疾遽发,转而感染黑水病(鼠疫),医治无效,7月19日上午10时,在烟台市立第一医院英年早逝,葬于市郊岭南义茔,年仅24岁!
噩耗传来,国内有几家报纸同时用了“神童”二字,发表消息,报道了严杰人的不幸早逝;青年诗人洪遒、何钟辛分别著文于上海《文汇报》和重庆《国民公报》,沉痛悼念杰出的青年诗人严杰人!香港《华商报》特为严杰人与另一位作家周行的逝世,出了悼念专页。
日本进步传媒闻讯,也为严杰人的早逝惋惜和惊呼,发表报道的标题是
中国神童逝世!
“神童”二字,用了较大的字号,显得特别突出。
连外国人也赞誉为“神童”的中国现代作家诗人,除了严杰人,还有哪一个或哪些个呢?
关于这位神童的一些轶闻趣事,至今仍在他的家乡——宾阳县大桥镇长江村一带流传着,就像他的一些优美的散文诗章,至今还被人们传抄一样。
10多年前,已故诗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迩冬先生,他生前回忆桂林抗战文化城培养和扶持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群时,把严杰人在到首位,决非偶然。
两年前,我把严杰人的两首优秀诗作,放在比较狭小的范围里比较,写了一篇短评,认为他的诗,代表了广西诗界抗战前后新诗创作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后来,我接触到的关于严杰人的材料逐渐多了起来,又把他的诗作,扩大到全国范围来比较,觉得他的诗作,完全可以同抗战时期涌现出来的全国水平最高的青年诗人的诗作相媲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我便写了一篇8000字左右的论文,拿到一个为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而举行的抗战文学研讨会上宣读和散发。不料,竟然得到与会专家教授的一致好评。给以好评的主要原因,不是我的论文写得好,而是我的论文,使他们从中惊喜地读到了严杰人非同寻常、不同凡响的几首好诗,使他们从诗中感觉到严杰人有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品格和光芒四射的文学创作才华,因而说我的论文,“出土”了一个年轻的“天才诗星”。随之,我千里迢迢访问了严杰人的家乡和家人。接着,我了解到,严杰人生前的好友、著名作家、现任香港文学创作会会长的曾敏之先生,他青年时在桂林撰写过一篇题为《青年诗人严杰人》的文章。认为“严杰人有诗人气质,常于苦吟中得到佳句”。同时,我又了解到,杨益群、蔡定国、李建平合著的《桂林抗战文学史》一书中关于严杰人的简略论述。他们说:严杰人“英年不永,慧星早陨,为中国现代诗界的一大损失”!
是的,严杰人是一个最富于诗人气质的青年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实践,十分突出地表明着与一般的青年诗人不同:他有更多更高的诗人灵慧;他更善于寻找、更善于发现、更善于挖掘生活中的诗情画意;他更善于驾驭诗的艺术语言;他对诗美有更强的概括力和表现力;他更懂得诗歌创作的规律而乐于苦吟,从不自恃聪明过人而草率为之;他更善于用“自己的声音”来歌唱。
屠格涅夫说得好:“在文学天才上……,重要的是我敢称之为自己的声音的东西。是的,重要的是自己的声音。重要的是生动的、特殊的自己个人所有的音调,这些音调在其他每一个人的喉咙里是发不出来的……。一个有生命力的、富有独特精神的才能卓越之士,他所具有的主要的、显著的特征也就在这里。”严杰人正是这样的文学天才。
严杰人“自己的声音”,不是与人民疏离、淡化时代气息和排拒民族情调民族色彩的那种“自我表现”,而是与人民与时代与民族命运与祖国前途休戚相关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从他的内心深处经过喉咙迸发出来的音调,正是人民群众的心里话。他的诗之激情,也正是人民的情绪、时代的脉搏和民族的精神。
在继承和发扬“五四”文学民主精神和战斗传统的诗歌创作道路上,严杰人始终在较高的水平线上前进,并有直逼诗界久经沙场的骁将和赶超前贤的趋势。
二
严杰人的文学创作活动,是他进入桂林高中读书后正式开始的。他连续好些年,在桂林《救亡日报》副刊《文化岗位》(林林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杨刚主编)、《中学生(战时半月刊)》(叶圣陶主编)、《野草》(夏衍主编)、《诗创作》(胡危舟、阳太阳、陈迩冬主编)、《中国诗坛》(黄宁婴、陈残云、芦荻主编)、《人世间》(周钢鸣、凤子主编)、《文艺生活》(司马文森主编)、《文学创作》(熊佛西主编)、《文化杂志》(邵荃麟主编)、《青年生活》(蒋宗鲁主编),永安《现代文艺》(靳以主编),重庆《文艺阵地》(茅盾主编)、《文学月报》(巴金主编)、《诗丛》(晏明、沙鸥主编)、《新华日报》文艺版(副社长何其芳主编)等国统区广有影响的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诗歌等文学作品和文学评论。仅在桂林各个报刊上发表的诗歌,就“不下50首”。
在桂林,严杰人先后结集出版的,有《今之普罗米修士》和《伊甸园外》两个诗集。前者为今日文艺丛书之一,桂林今日文艺社1941年11月出版。内收《南国的边缘》、《红水河》、《英雄树》、《告》、《烽火情曲》、《播音部队》、《指挥所里的参谋长》、《将军》、《鼠的画像》、《无题》、《生命的颜色》、《今之普罗米修士》、《墓地上》、《夜桂林》等14首诗作。后者为诗创作丛书第一辑之九,桂林诗创作社1942年12月出版。除了书前《题记》一文,内收《亚当夏娃的被逐》、《母牛的死》、《饥渴的田亩》、《仲夏夜》、《山民》、《冬》等6首长短诗作。严杰人在桂林出版的,还有散文诗集《南方》和中篇小说《小鹰》。前者由远东书局1942年9月出版,内收《家》、《心曲》、《劫后的再生》、《湖边》(一组三章)等散文诗作。后者由长江书店1943年9月出版。,全书7章,共约6万字,是严杰人小说的“代表力作”。严杰人还有《姐姐》、《油瓶仔》、《湖边》、《传说》4个短篇小说,《雨桂林》、《别离歌》等散文诗,《谈名》、《“奥德赛”的精神》、《传说》、《谈低级趣味》等杂文,更有《邱比特礼赞》、《流亡图》、《难童哀歌》、《控诉》、《这世纪的风》、《元旦献诗》、《安南女郎》、《雨桂林》、《传说》等许多诗歌,他尚无条件也来不及收集拢来编辑成书出版,便悄然离开人世了,给人留下莫大的惋惜和遗憾。对于一个并非专业创作的20岁左右的青年作家来说,在其正式创作的短促生涯中,能有这么多的作品发表,能有4个文学集子刊行于世,严杰人创作的勤勉和丰盛,足可令人钦佩!
作为一个年纪轻轻的作家严杰人,能够驾轻就熟地掌握着好几种文学体裁的写作,多管齐下,写出那么多作品,其中用小说写、又用杂文写、还用诗歌写的《传说》等几篇,都是一题多体而又写得各有千秋的作品。这样年少早熟的奇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恐怕是独一无二的了。这样多方面的文学创作才华,同时体现在一个年纪轻轻、思想上进而又勤奋不辍的作家身上,是成就大器的好兆头。严杰人是很有可能取得更大更高的文学成就而成为大作家大诗人的。令人深感痛惜的是,天道不公,竟让病魔过早地夺去了他的生命。
好学多思,勤于探索的严杰人,其文学创作才华,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就其个人气质而言,其创作数量之多和质量之高,则主要表现在诗歌方面。因此,当年人们大都称他为诗人,我们今天也当以诗人称之;本文也着重从诗的视角来论述他。
上一篇:抗战文化在桂林
下一篇:桂林文化活动出现空前的活跃
桂林·抗战文化 桂ICP备06000626号 技术支持:万卷文旅&人人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