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魏华龄
出 处: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文集(五)
600田汉早在1920年(22岁)在日本留学时给他的诗友郭沫若的一封信中,表白了他未来的志向:“我此后的生涯,或者属于多方面,但不出文艺批评家、剧曲家、画家、诗人几方面。”他在文坛上半个世纪的苦斗、奋进、跋涉,终于实现了初衷,不但成为中国话剧运动的开山鼻祖之一、著名剧作家、批评家,还是中国诗坛上的一位高手,“我国新文化中的真诗人”(郭沫若,引自《三叶集》)。据粗略统计,他一生中创作了1000多首诗歌,其中,抗战时期在桂林创作的就有近50首之多。
抗战时期戏剧家田汉在桂林
抗战时期,田汉曾先后三次来到西南大后方文化中心——广西战时省会桂林。第一次是1939年4月20日至9月20日,整整五个月;第二次是1940年春,他随军委会南路宣访团从长沙起程,到广西桂南前线慰劳抗日将士,途经桂林作短暂停留;第三次是1941年8月23日从湖南南岳举家迁居桂林,一直到1944年9月上旬桂林紧急疏散时才离开。田汉三次到桂的时间加起来,将近4年之久,也就是说,八年抗战,田汉有一半时间是在桂林度过的。抗战时期田汉在桂林这些年,时值壮年,精力充沛,热情饱满,业绩辉煌,他在话剧、戏曲、电影、诗歌等广阔的文艺战线上纵横驰骋,硕果累累。至于诗创作,也是田汉这个时期的黄金季节。他的诗泉喷发,佳作迭出,倍受诗友和读者青睐,为桂林以至整个国统区的抗战诗坛增辉添彩。在这期间的近50首诗作中,除少量的贺婚诗、唱和诗之外,可归纳为抗战抒怀诗、观剧诗、剧中诗、题画诗、祝寿诗和赠友诗六类。下面,分别阐述田汉这六类诗作,并探索其特色。
一、抗战抒怀诗
这类诗包括《过昆仑关战场》、《七七两周年献礼歌》、《八年以来——颂西南第一次戏剧展览会》、《庆祝西南剧展兼悼剧人殉国者》、《全州遇旧》、《桂林抗日大游行纪事》、《宜山遇旧》(又名《湘桂大撤退过宜山所作》)等七首。
田汉1920年在《少年中国》杂志上发表的诗论——《诗人与劳动问题》一文中说过:“诗人除开具有诗魂之外”,还应该“是一个很真挚很热情的人”。当你拜读过他的诗后你会发现,他本人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不仅具有诗人特有的“诗魂”,还具有一般诗人所难以具备的“真挚”和“热情”,他对祖国对人民充满着深沉的爱,对侵略者和邪恶势力深恶痛绝,对生活像一团燃烧着的火。他亲身经历过的事,特别是那些有影响的重大事件,几乎都有诗作为记载。《桂林抗日大游行纪事》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首:
百万人民离不开,苍眉炯眼再登台。
国旗到处金如雨,尽道西南长老来。
这首七言绝句作于1944年衡阳沦陷前夕。这时中原会战处于胶着状态,“日寇为了打通大陆交通线,向湘北发动大规模的攻势,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桂林局势紧张。为了支援、鼓舞衡阳抗战的士兵,安定桂林的民心,保卫大西南,参加剧展会的部分代表队和桂林的进步文化界,发起并组织了声势浩大的‘国旗大游行’”。田汉是这次“国旗大游行”的组织者和领导者。6月18日那一天,以军事参议院院长、德高望重的李济深为首的西南长老团(包括龙积之、柳亚子等人),乘坐宣传卡车为游行队伍开路,一面鲜艳的大国旗由几十人簇拥着沿街而行,募捐口号声和抗战歌声响彻漓江两岸,人们纷纷将钱和金银首饰投向国旗,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战,保卫大西南。这就是诗中所说的“国旗到处金如雨,尽道西南长老来”。这次国旗献金大游行,是桂林文化城晚期一次壮举。这首诗,是这次壮举的真实写照。
二、观剧诗
计有《听如意珠唱<断桥>》、《听如意珠唱<三堂会审>》、《观小金凤演<游龙戏凤>》、《看桂剧<桃花扇>后赠欧阳予倩》、《赠金素琴》、《赠李紫贵》、《陪柳亚子观华侨马戏团演出》等七首。田汉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戏剧大师,他不仅对写戏有着极高的热情和过人的才华,也酷爱观剧,从小就是一个戏迷,长大后,戏剧成了他的正宗职业,观剧更成了他事业和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几乎可以说,他走到哪里就观剧观到哪里,观到哪里就会留下观剧诗。比如1940年春,田汉去广东曲江察看战场实况,途经湘潭,应邀观看了由湘剧抗敌宣传四队筱艳柏(即李霞云的艺名)抱病主演的《琵琶记》之后,赞扬她“材料极佳,必有厚望”,写下了《赠筱艳柏》诗;1941年2月18日晚,田汉在重庆看了由川剧名演员张德成、胡漱芳、阳友鹤主演的三出川剧后,写下了《观川剧<柴市节><情探>和<断桥>》诗。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田汉到桂林后,同欧阳予倩、熊佛西一起,被美称为桂林戏剧的“三杰”。他不但负责组织桂林戏剧界的重大活动,还要亲自参与戏曲改革,以促进旧剧注入抗战意识,服务于抗战,因而,他经常出入剧场,观看演出,并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观剧诗,特别是对广西的代表性剧种——桂剧,他倾注的心血更多。1939年4月27日下午2时,在广西戏剧改进会会长马君武博士于南华戏院为田汉举行的欢迎会上,田汉对桂剧和其他地方剧种如何改革,如何为抗战作宣传,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还应马君武之邀,到桂剧艺人文化学习班上讲了课。在观看桂剧演出中,一首首热情洋溢的诗篇,从他的笔下流出:
剑佩戎装对舞腰,非常时节可怜宵。
圣湖呜咽雷峰倒,忍听珠喉唱《断桥》。
这是田汉在看了桂剧四大名旦之一如意珠(艺名,真名谢玉君)演唱《断桥》之后写的一首七言绝句,他在看了如意珠主演《三堂会审》之后,又写了一首七言绝句:
桂林春雨晚潺潺,看戏听歌兴未阑。
名不虚传如意旦,珠喉婉转唱苏三。
在这两首诗中,田汉对如意珠扮演的白娘子和苏三给予了很高评价——“唱来极缠绵悱恻”,“珠喉婉转”。观众称赞她为桂剧名旦,真是“名不虚传”。
同时,田汉对剧中青蛇的扮演者小金凤(艺名,真名尹羲)的表演,也倍加称赞。他在《桂林赠友人》的序文中说:“在长沙时即闻桂中友人盛道桂剧之佳,并其名艺员如小金凤,谓可与熙春、雅琴同称佳材。”(“熙春”即王熙春,“雅琴”即李雅琴,她们都是当时富有才华的京剧演员。)在看完小金凤和如意珠合演的《断桥》之后,田汉第二天晚上接着又看小金凤主演的《游龙戏凤》,赋诗道:
玉为肌骨水为神,如此当垆信绝伦。绿酒盈樽纤手奉,敢将下酒待军人。
《游龙戏凤》这出戏,写一个封建专制君主玩弄民间女子的故事。田汉在诗后的题款中指出,该戏的内容“不在提倡之列”,但对尹羲的演技扮相十分欣赏,说她“演来轻盈婉丽,细腻非常”。时隔半年之后,1940年春,田汉第二次到桂林。他与欧阳予倩过去情同手足,已多年不见,这次又能在桂林重逢,各自的兴奋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们在一起畅谈抗战剧运,共商旧剧改革,“契合极多”。1940年3月8日,应欧阳予倩之邀,田汉到南华戏院看了由欧阳予倩编导、尹羲主演的改良爱国桂剧《桃花扇》。看完戏后,田汉激动不已,“归寓就枕,舞姿歌声,尚馨魂梦”,于是,挥笔写下了《看桂剧<桃花扇>后赠欧阳予倩》七绝八首,其中前两首是:
无限缠绵断客肠,桂林春雨似潇湘。
善歌常羡刘三妹,端合新声唱李香。
小时爱听哀江南,白发歌里泪未干。
试展桃花旧时扇,艺人心似美人丹。
这首诗是田汉观看桂剧诗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既有对《桃》剧的观感和评论,也蕴含着他与欧阳予倩的真挚感情,尤其对扮演剧中女主角李香君的尹羲,称道她“善歌常羡刘三妹,端合新声唱李香”。为了鼓励培植后辈,田汉又将诗中第一首另抄赠给尹羲。尹羲在1 989年庆祝她从艺60周年的集会上深有感触地说,她在舞台上所取得的成就,与田汉和欧阳予倩两位戏剧大师对她的鼓励和教育是分不开的。
三、剧中诗
田汉抗日战争时在桂林创作了好几出话剧。他的话剧作品能充分吸收我国传统戏曲用唱刻画人物的长处,经常在话剧中有意识地加进唱,既然要唱,就要在剧本创作中作诗(即歌词)。比如,在他创作的《黄金时代》里,有剧中人周玲带领群众边走边唱的歌——《中国是不可以屈服的》;在《再会吧,香港》里,有《瞽女歌》;在《秋声赋》中歌更多,第一幕有《主题歌》、《漓江船夫曲》,第三幕有《擦皮鞋歌》、《落叶之歌》,第四幕有《潇湘夜雨》,第五幕有《银河秋恋歌》。这里尤需着重指出的是,《秋声赋》是田汉在桂林创作的几部话剧中的代表作。这出戏是以桂林文化城为背景而创作的,它所要表现的主题,剧作家自己说:“我们今天需要的是每个人都能集中力量于抗战工作,我们要清算一切足以妨害工作甚至使大家不能工作的倾向。”正如《田汉评传》一书中指出的那样:“剧本结尾处传出的中秋节晚上桂林市民庆祝‘湘北大捷’的鞭炮声、欢呼声,虽是秋声,‘但这样的秋声不会使我们悲伤,而会使我们更积极,更勇敢,不会使我们兴迟暮之感,而会使我们努力不懈,不知老之将至’。点明主题,寓意深刻。”剧中共有六段唱,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落叶之歌》,它的歌词是这样的:
草木无情为什么落了丹枫?
像飘零的儿女,萧萧地随着秋风,
相思河畔为什么又有漓江?
挟着两行情泪,怅怅地流向湘东。
啊!秋风送爽为什么吹皱了眉峰?
青春尚在为什么灰褪了唇红?
趁着眉青,趁着唇红,
辞了丹枫,冒着秋风。
别了漓水,走向湘东,
落叶儿归根,
野草儿朝宗,
从大众中生长的,应回到大众之中,
他们在等待着我,
那广大没有妈妈的儿童。
这首《落叶之歌》,由扮演剧中胡蓼红的著名演员朱琳演唱。戏在桂林首演后,这首歌随即在广西以至西南各省广为流传,影响不小。时隔40年之后,朱琳应邀于1984年回桂林参加西南剧展40周年座谈会。一天,在乘车去七星岩附近凭吊张曙先生墓的路上,朱琳回想起当年演出《秋声赋》的情景,情不自禁地又唱起了《落叶之歌》,同车的旅桂剧人也不约而同地跟着朱琳一起唱了起来。歌声在桂林上空萦环飘荡。这歌声是田汉留给桂林人民的最好纪念。
四、题画诗
田汉从小也喜欢绘画艺术,还想长大后当个画家。长大后画家虽然没有当成,但对别人的绘画作品仍很喜爱。他在桂林所作的《题悲鸿作(猫)图》,《冯法祀先生黔桂路开辟工程写生画展》,《题尹瘦石作屈子像》,《题尹瘦石作俪影图》,《题蔡楚生作(黄坤逃难图)》,《题柏李同志山水画》等六首题画诗,就是他酷爱绘画艺术的明证。
在田汉的题画诗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给当时的青年画家——绘画大师徐悲鸿的高足冯法祀1943年8月6日在桂林举办的个人写生画展所题的三首诗作。其中,为油画《木瓜树》所题的诗是:
瓦砾堆中生气在,千轰百炸又如何?
龙州城里木瓜树,巨干今年一丈多。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广西西南边境受到战火的威胁,画家所在的抗敌演剧四队(原一队)奉命派往靖西、凭祥、龙州一带宣传和动员群众抗战,他们从柳州出发,步行千余里来到目的地。当到达“龙州”城后,画家看到一片废墟瓦砾中,生长着一棵生机蓬勃躯干茁壮的木瓜树,格外令人喜爱,于是画下了《木瓜树》这幅油画,田汉慧眼独具,看到画后便题写下了上面那首诗,高度评价木瓜树在劫后余灰中挺拔崛起,象征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开辟崎岖作坦途,大军从此纵驰驱。
江山人物寻常在,谁遣工程入画图。
这首诗是田汉看了一幅各民族群众齐心协力修筑黔桂铁路的油画《开山》之后题写的。在整个画展中,田汉最喜欢的画乃是《红瓢溪的故事》,他题诗道:
画笔常随足迹遥,念年情史写红瓢。
南荒一例成前敌,喜见:真诚结汉瑶。
1988年10月,在武汉举行的抗敌演剧队建队50周年期间,在队史展览中,冯法祀的《木瓜树》、《开山》和《红瓢溪的故事》等画作,以及田汉的题诗,再次和观众见面,笔者有幸观看了画作和题诗,并见到了年已古稀的冯法祀教授。冯教授特地向笔者介绍了画作《红瓢溪的故事》和田汉为这幅画的题诗。画和题诗反映的是一个真实动人的故事。那是1942年夏天,冯教授随演剧队到黔桂铁路沿线对铁路员工进行慰问演出,沿途开山筑路的情景随处可见。工人们向他讲述了发生在红瓢溪(在广西境内)之畔的一个故事——在黔桂路穿越瑶汉两族同胞聚居的地区时,这里瑶汉两个民族过去有仇隙,在修筑隧道的工程中,隧道因风化而塌方,掩埋了一个瑶族同胞和一个汉族同胞,那位汉族同胞奋力挣扎,终于脱险,当他发现瑶族同胞仍被埋在隧洞里时,不顾自己身负重伤,又转回身去拼命挖掘,硬是把那位瑶族兄弟抢救了出来。从此以后,瑶汉两家前嫌尽释,精诚团结,共同对敌。根据这个故事创作的《红瓢溪的故事》,倍受田汉称赞。画和题诗表现了“喜见精诚结汉瑶”的主题,不愧为民族团结的一曲凯歌。
《题余所亚作郭沫若像》是田汉题画诗中的珍品。1941年秋,司马文森在他主编的《文艺生活》杂志上,出了一个祝贺郭沫若50寿辰及创作生活25周年的特辑,刊登了画家余所亚为郭老画的一幅非常生动逼真的肖像画,以及田汉为这幅画的题诗:“洞庭落叶余霜叶,楚有湘累汉逐臣,若与吕伊同际遇,何缘憔悴作诗人。”这首绝句,“深刻地抨击了排斥异己,假团结真分裂、假抗日真投降的国民党反动派。诗的倾向性是非常鲜明的”。
五、祝寿诗
这类诗有《南山之什一一为沫若兄五十寿辰而作》、《寿欧阳予倩》、《寿夏衍四十生日》、《卅一年大除夕和柳亚子韵寿洪深兄》等,郭沫若、欧阳予倩、夏衍和洪深,抗战时期都在桂林做过抗日救亡文化宣传工作,他们在文学艺术界可谓德高望重,为抗战文化做出过很大贡献。田汉和他们一样,都是在用手中的笔为抗战救国呐喊呼号。他们之间,既是文友,又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共同的人生目的和爱国志向,把他们紧紧连在一起,诗中字里行间凝聚着他们的深情厚谊和赤子之心。其中,《南山之什——为沫若兄五十寿辰而作》尤为感人肺腑。这首诗是祝寿诗中最长的一首,也是他在桂林创作的所有诗作中最长的一首,有100多行。
1941年11月16日是郭沫若50寿辰和创作生活25周年纪念日,在周恩来同志亲自领导和关怀下,重庆、延安、桂林、香港等地,同时举行纪念活动。桂林文艺界150多人在三教咖啡厅举行集会,由田汉主持并报告纪念会的意义:“谓郭沫若创作生活二十五年来虽经百般艰难困苦,然尚能不断努力奋斗,忠于国家,且抗战以后抛妻别子,在敌人严密监视下,逃回祖国,对抗战有极大贡献,这种精神值得今天的文艺工作者学习。”19日晚上,桂林文艺界在桂林戏院为庆祝郭沫若50寿辰及创作生活25周年,举行隆重的文艺晚会,新中国剧社演出了杜宣专为庆祝晚会赶写的话剧《英雄的插曲》,特别是田汉的祝寿诗《南山之什——为沫若兄五十寿辰而作》,经作曲家姚牧谱写成大合唱,在晚会上由音乐工作者演唱,效果极佳。这首祝寿诗,热情赞颂了郭沫若半个世纪的功绩,讴歌了他高尚的爱国情操。当“唱完最后一句,难以抑止的感情爆发出来了,响起了震撼全场的热烈掌声,像一阵闪电雷鸣,冲破了黑夜的桂林”。1986年秋,在湖南长沙召开的全国第二次田汉学术讨论会上,笔者有幸见到了杜宣老,他在谈到桂林文艺界为郭老祝寿的文艺晚会演出盛况时说,整个演出观众的情绪很高,演出结束后,观众还沉浸在郭老爱国深情的感动之中,久久不愿离去。由此可见,田汉的祝寿诗等节目感人至深。
六、赠友人诗
正如许之乔在《我所了解的田汉》一文中说:“田汉为人豪侠仗义”,“交往的人很广,除了尼姑,三教九流都有他的朋友”。由于田汉广交朋友,题赠友人的诗在各类诗中居首位,主要有:《桂林赠友人》(包括《赠马君武》、《赠王大琳》等)、《戏赠杜宣》、《赠杜宣》、《佛西嘱题》、《桂林赠龙积之》、《赠董莲枝》、《赠郭沫若》、《怀柳亚子》、《欢迎夏衍安全抵桂》、《赠郑庆光》、《赠陈绮霞》、《赠沫若》、《赠尹瘦石》、《赠四维平剧社儿童训练班女学员瑾玲》、《赠田念萱》、《赠赵明》、《赠尹羲》等。在田汉为友人题赠的这些诗中,大多题给戏剧界的朋友,如杜宣、熊佛西、夏衍、郭沫若、瑾玲、田念萱、赵明、尹羲等,此外,还有诗翁柳亚子、唱梨花大鼓的民间艺人董莲枝、画家尹瘦石、爱国老人龙积之以及弟媳陈绮霞(湘剧名演员)。
在近20首赠友人诗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赠赵明》这首诗。田汉和赵明都是左翼剧联成员。30年代初,他们都因参加左翼剧联的活动而遭到国民党逮捕,同在南京坐过牢。狱中,田汉在鼓励赵明坚持斗争的同时,热情地教赵明学日语。当赵明先田汉出狱时,田汉又在他教过的那本《日语读本》的扉页上,题了两句诗赠给赵明:“各为黎明啼尽血,等闲休白少年头。”以此作为互相勉励奋进。1944年2月15日,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简称“西南剧展”)在桂林榕湖之畔的广西省立艺术馆拉开了序幕。这次剧展是由田汉和欧阳予倩等人发起并主持的。身为抗敌演剧队第九队副队长的赵明,也率队从湖南赶来桂林参加演出,老友相见,欣喜之情自不待言。同年4月19日剧展结束,赵明返回湖南前夕,田汉欣然又题诗一首赠给他:
举杯榕湖各慨慷,送君明日返潇湘。
乾坤风雨尚如晦,再奋啼声催曙光。
田汉给赵明题完诗后,觉得言犹未尽,于是又在诗末作了这样的题款加以说明:“剧展开幕又得与赵明兄及九队同志相处数日,与明兄别金陵时,曾有‘各为黎明啼尽血’句,今犹此志也,嘱此互勉。”田汉这首《赠赵明》诗,既体现了他对革命坚贞不屈的乐观主义精神,也体现了他对赵明和抗敌演剧队同仁的关怀和激励。“再奋啼声催曙光”一句,既是与赵明和演剧队员的的互勉之词,也是诗人献身民族解放事业,盼望革命早日成功的内心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