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鲁彦
王鲁彦(1901—1944.8.20)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原名返我,后改忘我,又名衡,笔名鲁彦。浙江省镇海人。因家贫,高小未毕业即辍学。十六岁到上海当学徒。后赴北京加入蔡元培、李大钊等创办的工读互助团,并在北京大学旁听。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走上了文学道路,加入文学研究会和世界语学会。在二十年左右的创作生活中,写下了一批优秀作品,成为在现代文学史上有一定影响的作家。抗战爆发后,携家离沪内迁抵达长沙、武汉。先后在田汉主持的《抗战日报》副刊和郭沫若领导的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1938年10月,抵桂林。参加筹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任该会历届理事、常务理事,积极从事桂林抗战文艺运动的领导、组织工作。1940年春任桂林中学语文教员,兼任文化供应社编辑。
是年秋至翌年7月到三江县广西省立柳庆师范任教。后返桂,带病创办大型文艺刊物《文艺杂志》。1943年底至1944年夏,离桂到湖南养病。因过度劳累和贫穷交迫,于1944年8月20日在桂林病逝。在桂林期间,还创作了一批作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春节》(一至七章),中篇小说《胡蒲妙计收伪军》,短篇小说《我们的喇叭》、《杨连副》、《千家村》、《炮火下的孩子》、《陈老奶》,散文,随笔《火的记忆》、《新的枝叶》等。王鲁彦去世,是桂林抗战文艺事业的一大损失。桂林文艺界人士在疏散离开桂林后,在欧阳予倩、邵荃麟、端木蕻良等的带动下,冒险返桂集中,举行追悼会,办理丧事,安抚遗孤。周恩来也曾致电吊唁,并送抚恤费一万元。